Hotline : 3176 3336 English   繁體中文
向抄襲機構嚴正通知
 
   
其他手術

  • 粉瘤
  • 嵌甲
  • 瘜肉( 皮膚瘜肉)
  • 雞眼
  • 耳前漏(廔)管

  •  





    粉瘤

    粉瘤醫學名稱是 表皮囊腫, 指的是一種皮膚深部囊狀的良性腫瘤。因為腫瘤的囊中通常是包裹著許多乳白顏色的粉狀物質,故以粉瘤稱之。好發於三、四十歲的男性,男性與女性發生比率約為2:1,常發生於皮脂腺豐富的部位,如臉、頸部、背部、陰部及曾經有較嚴重青春痘或皮膚受傷過的部位等。

    如果粉瘤在短時間內快速長大、長時間摩擦壓迫,或者本身抵抗力較弱、身體疲累時,往往較容易造成疼痛、發炎感染、潰瘍、破裂流膿等症狀。在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免疫機能障礙患者,甚至會引發筋膜炎、敗血症,危及生命。

    治療時需視粉瘤的大小及部位而採取不同的方式,有局部藥物注射、切開引流、手術摘除、雷射治療等。要強調的是, 手術要求粉瘤囊壁一定要完整切除,否則很易復發。 平時要避免過度日曬,使用清爽不油膩的皮膚保養品;當發現有腫塊時,不要去刺激或擠壓,以免發炎感染。

    最後,如果粉瘤生長快速、破裂疼痛、影響外觀,或是生長在容易摩擦部位者,或本身抵抗力較弱的患者,應該積極處理,儘早切除化驗,以免事態擴大。

     

     

    嵌甲

    嵌甲也就是俗稱的「生倒甲」,有這種情況的患者,幾乎都無可避免的會引起甲溝炎。

    造成嵌甲的原因主要有四項,最常見的是職業因素或鞋子過窄或過緊;第二是不當的指甲修剪;第三是先天性甲面過寬;第四是卷甲引起。

    大部分的患者,尤其是第一或第二項原因所造成的,只要適當休息,改穿前端較為寬鬆的鞋子,以及正確修剪指甲,就能夠有效改善。但是如果是反覆發作,或是第三、四項原因所引起的,就可能須要手術治療。

    傳統的嵌甲手術,僅止於對患部指甲的部分或全部拔除,不僅容易復發,而且因為手法粗暴,時常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

    我們使用改良式嵌甲手術,主要有下列特點:

    第一,這是根除手術,免去再發的困擾。

    第二,可以降低患者在術中,術後的疼痛不適。七成的患者在術後不會或僅有輕微疼痛,其餘患者在術後也僅有三到四天的疼痛期。

    第三,治療仍兼顧美觀。術後一週內即可恢復指甲外觀,將術後恢復期對日常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患者在手術四天後即可穿著皮鞋,在適當保護下可直接淋浴,可以正常走動,甚至小跑步。

    手術的麻醉採用四點式浸潤麻醉,能改善傳統局部麻醉或神經阻斷法麻醉不完全的缺點,患者在術中不會感覺到疼痛。

    手術包括幾個部分。第一,是將嵌甲處的指甲作部分的拔除;第二,針對指甲的生長點作甲床整形手術,使新生的甲面寬度縮小,達到避免再發的目的。術後使用藥膏包紮,有收斂,止痛,促進傷口癒合的功效。

    這半年多來,我們已經使用改良式的嵌甲手術,成功治療了十數位在傳統治療下無效的復發性嵌甲患者,患者術後的舒適度和滿意度都相當高。半年多追蹤下來,僅有一位短暫性復發,經過我們的指甲護理後,也得到不錯的治療結果。

    預防嵌甲有三個好辦法:

    一、養成良好的剪趾甲習慣,要將趾甲修剪成平直樣,而不是圓弧行。

    二、選擇相對寬鬆的鞋,使腳趾在鞋裏有一定的活動空間,感受不到任何壓力。

    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及時去除甲溝裏的污垢,保持趾甲的清潔。

     

    瘜肉( 皮膚瘜肉)

    皮膚瘜肉,這個相當常見的皮膚問題,長久以來就是許多女性心中的痛。因為往往在卅歲前後就開始陸陸續續地出現在脖子,讓許多愛美的女性到了夏天寧願熱得汗流浹背,說什麼也不肯穿上低領的衣服。

    典型皮膚瘜肉的表現,會在脖子出現一個個膚色小腫瘤。一開始它可能只是直徑約一至二厘米的小突起,但是漸漸地它會稍稍長大,形成有莖性懸垂的腫瘤。

    初得皮膚瘜肉的人,通常都會無法接受會繼續慢慢長出皮膚瘜肉的現實,而在門診中質問這個疾病的病因,希望可以藉此知道預防的方法!

    但是很可惜的,目前皮膚瘜肉的確切成因,仍然是個謎。儘管皮膚科醫師提出很多的理論,還是無法了解為何會莫名地產生纖維組織的增生,造成肉眼看到的一顆顆膚色小腫瘤。但是可以確定的,它絕對和任何的細菌病毒無關,所以當然不會傳染,更對健康無害。

    在過去雷射還不是很發達的時代,皮膚科醫師多半都會勸病人不要管它,等到真的很大時才幫病人剪掉,或者是在局部麻醉下用電燒燒掉。

    所幸這樣的情況在一些像是鉺雅各雷射和二氧化碳雷射的發明之後已經大為改觀。這些雷射可以在能量控制得宜下迅速地將小型的皮膚瘜肉汽化掉,只有些微的疼痛感。所以皮膚贅瘤不用再苦等到有根莖才處理,可以每隔一兩年就將小小的新生贅瘤清理乾淨,用光滑的脖子見人!

     


     







    雞眼

    雞眼是由於反覆的磨擦和壓迫所造成的,形成境界鮮明、堅硬、黃色的增生角質丘疹或結節,大小通常為數毫米,好發於關節突出處,例如腳底足骨末端,以及小腳趾的外側、腳趾縫。雞眼就像是腳底黏著一個小石頭,只要壓迫到就十分疼痛,患者經常痛到無法正常走路。

    雞眼的成因中,不合腳的鞋子最為常見,其他還包括穿著高根鞋,怪異的走路姿勢,解剖學上的骨骼排列異常或是先天畸型等。這些因素造成走路時身體重量集中在腳底的少數區域,反覆摩擦因此形成雞眼或是胼胝。

    雞眼治療的目標是減輕疼痛的症狀,找出潛在的原因,避免穿太緊、太高根或是太尖頭的鞋子。臨床上常使用的治療方式為,使用有去角質作用的水楊酸藥膏或是藥水,配合削除一些增厚的角質層,通常都可以達到改善症狀的目標。

    另外還可以採用冷凍、電燒或是雷射治療。如果上述治療方式都失敗,最後才考慮手術切除。但是要注意的是,如果潛在的原因沒有去除,切除後仍然有復發的可能性。

    臨床上,雞眼常常和腳底的病毒疣(足疣)混淆,不僅患者搞不清楚,許多的醫生也分辨不清。足疣通常是由人類乳突狀病毒的第一型、二型、四型以及五十七型所引起。我們將雞眼和足疣的鑑別診斷要點整理如表。

    足疣因為可能會傳染到其他皮膚的部位,治療上可以採取液態氮冷凍治療,通常每隔1~2週做一次,平均經過3~4次的治療可以治癒。對於角質較厚的病灶,冷凍治療之外,可以配合使用去角質的水楊酸來治療。另外,新一代的刺激局部皮膚免疫的藥膏(樂得美),可經由激發皮膚的免疫反應,來達到排除皮膚的病毒感染以及皮膚癌的作用,是治療病毒疣的新選擇。

    表:雞眼和足疣的鑑別要點

    鑑別要點

    雞眼

    足疣

    成因

    反覆的磨擦和壓迫

    病毒感染

    傳染性

    數目

    通常只有1~3

    數個至上百個

    壓痛感

    常常有

    少數有

    部位

    腳底承受體重的壓力點、趾間摩擦處

    腳底、腳趾、腳背的任何部位都有可能

    排列型式

    無特殊排列

    線狀排列或是群聚狀分布

    表徵

    平滑、皮紋不明顯

    凹凸不平、皮紋加深

    中央紅色或是黑色的小點(栓塞的微血管)

    刀片削除角質層後

    皮紋仍舊消失、錐狀的肥厚角質

    皮紋再度出現、出現點狀出血

     



    耳前漏(廔)管

    耳前廔管是一種常見的先天問題,外觀可見一個小孔位於上耳廓之前。有時候會有分泌物。

    耳前廔管是一種不完全的自體顯性遺傳。約有四分之一到一半的患者為雙側。是在胚胎發育的第六週第一對和第二對鰓弓癒合不完全而形成。

    若是有感染情形,則需切除廔管。在局部麻醉之下先消毒手術範圍。術前將甲基藍染料注入耳前廔管當中以協助完全切除。

    術後可正常活動進食。

     

    Introduction | Details | Hernia | FAQ | Reference | Contact us
    Copyright © Hong Kong Specialists Centre